太极教学网

练习太极拳难在“要換得了头脑〞

来源:未知 229

‌“换头脑”就是“转换头脑意识”,很多真正练出太极功夫的前辈把太极功夫的修炼称之为“头脑功夫”、“心性功夫”,太极拳总是强调“练意不练力”,使多少习练太极拳者茫然费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意”怎么练?“意”能产生“功夫”的效果吗?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这个“意”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效果。同样一件事儿,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有人做对了,有人做错了,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在思维上对这件事情的定位、理解、分析、把握上的差异。你怎么想的,你就会怎么干,如果想都想错了,怎么可能做对呢?所以我们经常说:“意识决定行为,脑袋决定屁股”。

太极拳修炼最重要的“练意”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思维”、“转换观念”、“澄清概念”的过程,从而首先达到“想对不想错”的结果。想对了,才是“干得对”的基础,否则,太极拳理论中诸多的概念和论述,用我们现有的思维和观念,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如太极拳讲“动中求静,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如果在我们现代运动学和物理学的角度上,动就不一定是静,而静也一定不可能是动。而太极拳中“动、静”概念的真正涵义,来源于对传统文化中“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真正理解。这个“动、静”和我们现代意识的“动、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讲太极拳的“守中、用中”,认为“中”就是我身体的中线,是我的中间位置。“守中”就是我要护住我的这个“中线”不被对方击中。“用中”就是要用我的“中线”对准对方的“中线”进行还击。说来说去,还是用我们固有的、现代的概念在理解和解释太极拳的“中”。这看似很有道理,但如果是这样,那么其它的拳术就不守这个“中”了吗?谁会把那个“中线”露出来,让你进攻啊!拳击不是“守”得更严实吗?怎么就成了你太极拳独有的特点了呢?

其实真正太极拳“中”的概念,来自《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真正理解和弄清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所阐述的这个“中”的概念,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太极拳的“中”说得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现与之前所说的那个“中”是多么得“大相径庭”,才能真正去练习太极拳的“守中、用中”,才能知道这是太极拳“独有”的东西,和身体的“中线”“重心线”等没什么关系。

所以,不实现“头脑意识观念”的转换,用现代的意识观念去理解“牵动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更会感觉是天方夜谭了,“太极拳论”对太极功夫的描述也只能是玄虚的空中楼阁了。

然而,“转换头脑意识”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最大的“难”事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代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思想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解读,在许多观念和语言概念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传承的缺失,已经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语言文字、思想概念无从理解。

而今,翻开《道德经》《中庸》《周易》《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许多人已经是莫名所以了。然而留传至今的诸多太极拳理论,其文字内涵恰恰是与这些传统经典环环相扣、一脉相通的。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做基础,用现代观念解读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就会产生诸多“谬之千里”的结果,在错误概念的指导下,终将导致错误的行为,太极拳习练中的问题和迷茫也就会不断出现了。

0有用,赞一个
打赏:
  分享:
扫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