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教学网

什么是修炼太极拳八通的“意通”?

来源:未知 37

‌意通是修炼太极拳的关键,意通指的是意念的通畅。意念,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

要达到意通,关键是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是要意念先行。正如宗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太极名家陈鑫认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贯于四肢末节。”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是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气、形的统一。在推手中,意念先行的原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太极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发”。在推手中如能正确地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出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意念先行。

其二,意念要适度。太极拳意念的适度性原则要求练习太极拳时意念强度即意念活动的用意程度要适中。太极拳中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其三,意念要注重层次性。即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意念。

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指向主要是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师傅要善于引导学生,要由浅入深地引导,防止误入歧途。

第二个层次即练拳达到套路熟练、动作规范标准的程度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练习者手上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感觉,这是有了初步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进入意念第二层次,即要让练习者练拳时的意念指向动作协调、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要把手上的感觉保持住,不要跑掉,贯串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丹田充实饱满,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的定式时,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是沉重、饱满。同时,在这个层次,要了解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在意念上要有技击含义的导引和表现。

第四个层次是用意念使内气下到脚上,降于涌泉,着重用意念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要在意念和动作中将每个招式开合虚实的变化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使拳艺臻于神明。

第五个层次即意念的“劲断意不断”层次,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串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第六层次是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达到“炼神还虚”境界,为上关,属上乘功夫。

第七层次,是练习太极拳登峰造极之阶段,意念若有若无,入千变万化之神道,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达到“炼虚还道”,意念使用到达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境界。此为意通也!

0有用,赞一个
打赏:
  分享:
扫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