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教学网

什么是太极拳的“掤劲不丢”?

来源:未知 34

‌“掤劲不丢”,就是指小管运用哪一种手法,都应使手臂在外形上保持掤式那种圆撑的姿势。换句话说,在任何情况下,两肘关节都呈一定曲度,既要合乎“劲曲蓄而有余”的原理,又须内含一定程度的掤劲,就像坚韧的强弓或藤棍那样富有弹性,而不可有纯柔无刚或纯刚乏柔的现象。所谓“柔中寓刚”者,柔不等于软曲,刚不等于僵硬。以全套太极拳来分析,从表现现象上看,“撇身捶”的折叠手法,与“野马分鬃”的前面一臂的大幅度伸展,两者一屈一伸、一蓄一发,显然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对立姿势。然而就内含的劲力来说,两者同样地不可失去掤劲。

屈,不可绝对地屈死;伸,不可绝对地伸挺,在思想上更须寓有“随曲就伸”“无往不复”的攻守意识。从劲路上分析,蓄势运化时,必须柔中寓刚;发劲攻击时,必须刚中有柔。太极拳虽以主柔闻名,但刚性不可不要,而掤劲不丢正是为了保持刚性。要在太极拳推手中做到掤劲不丢的原凶,不外乎下列三点:

(1)在外形上说,保持程度不同的圆撑,即所谓“掤要撑”。掤能圆撑,则手臂的抗压力相对地较强;再贯以掤劲,并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就不易被对方用刚劲压扁了。这就像建筑物的拱形顶一样,其抗压力远比平顶、三角顶为强。

(2)在动作上说,屈伸、开合都要留有余地,这样往复变换就快,有利于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种“曲中求直,直中寓曲”的做法,也符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哲理。若能如此,才能使掤劲内外的要求,在运动中得以贯彻。

(3)在劲力上说,要练出掤劲必须去僵化滞,变硬为柔,积柔成刚。这好比把生铁炼成钢材那样,有一个锻炼操作和变化的过程。有了搠劲,也就是使任何拳式至少都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刚性,这种刚性是柔化防守中所必需的。至于刚发,那也只是在此基础上,运用与各种着法相适应的劲别来增大其刚性,但也不是因此全然不要柔性。

换言之,柔化时柔中寓刚,刚发时刚中有柔。掤劲虽然属刚,但这种刚性却是柔化与刚发两者必备之刚。若只有掤的外形,而没有掤劲,那就徒具形式了。这就像皮球虽是圆形的,但没有充气,一压就扁。所以必须把气打足,做到内外一致。同时,由于掤劲对各式所存在的普遍意义,因此,“掤劲不丢”这句话就不是专指一个特定的掤式,而是贯串于所有拳式。走架如此,推手自也不能例外。

0有用,赞一个
打赏:
  分享:
扫码支持